固定式避雷针和升降避雷针的区别是什么

一、防护范围与灵活性固定式避雷针:防护范围由固定高度决定(依据 滚球法 计算,高度固定则保护半径固定,如 20 米高避雷针的保
 一、防护范围与灵活性

固定式避雷针:

防护范围由固定高度决定(依据 “滚球法” 计算,高度固定则保护半径固定,如 20 米高避雷针的保护半径约 25 米),无法适配场景内临时增加的高设备(如工地新增塔吊)或临时扩大的防护区域,灵活性差。

升降避雷针:

防护范围可随高度同步调整 —— 高度升高时保护半径扩大(如 10 米高保护半径约 15 米,升至 20 米时保护半径约 25 米),能应对临时增加的设备、扩大的防护区域(如户外活动临时搭建的舞台、工地新增的施工机械),防护灵活性极强。

二、适用场景差异

这是两者最核心的区别之一,直接由 “高度是否可调” 决定:

1. 固定式避雷针适用场景

长期固定的重要设施:如高层建筑(楼顶固定高度避雷针)、通信基战(塔顶端固定接闪器)、机场跑道、大型场馆(如体育馆)、工厂厂区 —— 这些场景的防护区域、设备高度长期不变,需长期稳定的防雷保护。

对灵活性无需求的普通场所:如住宅小区、普通办公楼、仓库,无需临时调整防护范围,固定高度即可满足需求。

2. 升降避雷针适用场景

临时 / 动态场景:建筑工地(随施工进度调整高度,保护塔吊、工人宿舍)、户外活动现场(如演唱会、展会,临时搭建后需快速撤场)、应急救援现场(如地震后临时安置点,快速部署防护)。

景观敏感区域:古建筑(如故宫角楼,可伪装成 “宝顶”,平时降为低高度不破坏景观,雷电时升起)、园林景区、城市地标(如广场雕塑旁,避免固定高杆破坏视觉协调)。

军事 / 特殊领域:移动雷达站、野战指挥所(需随部队转移,快速部署防雷)、野外科研站(临时增加设备时调整防护高度)。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b2bruyi.com/news/33315.html,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。
以上就是关于固定式避雷针和升降避雷针的区别是什么全部的内容,关注我们,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。

特别提示: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,真实性未证实,仅供参考。请谨慎采用,风险自负。



上一篇:升降避雷针(一种可移动便携的避雷设备10米)

下一篇:升降避雷针的工作原理是什么

相关推荐